郑州车市

城市分站: 郑州 安阳 鹤壁 济源 焦作 开封 洛阳 漯河 南阳 平顶山 濮阳 三门峡 商丘 新乡 信阳 许昌 周口 驻马店

加微信河南汽车在线微信二维码 加微博 经销商登录
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资讯 > 综合报道 > 1942年河南为何颗粒无收

1942年河南为何颗粒无收

来源:新浪网 作者:陈亚莹 时间:2012-12-07 12:13:33

灾民正把树皮剥下来,以磨成粉充饥(福尔曼拍摄于1943年的河南)
灾民正把树皮剥下来,以磨成粉充饥(福尔曼拍摄于1943年的河南)
 
倒在路边的饥民(福尔曼拍摄于1943年的河南)倒在路边的饥民(福尔曼拍摄于1943年的河南)

电影《1942》的上映,让解放前河南的那场大旱灾重新受到广泛关注。为何1942年的河南会发生大旱?干旱为何会对农业造成致命的影响?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记录去看一看。

据记载,当年河南干旱最严重的地区,是位于北部的滑县。到1942年秋天,这里的农民已经连续3个季节都没收过庄稼。干旱在一天天延续,而旱情范围也以滑县为中心,呈放射状扩大到了全省的110多个县市,形成了连季干旱。像这种连季的长时间干旱的天气,在河南的气象记录上也是十分罕见的。在此之前,只有65年前的1877年、1878年(光绪年间)发生过一次同样严重的干旱。河南省气候中心的气象专家解释说,当年的大陆副热带高压比较强,次高压不断增强分裂东移,影响河南。在高压的控制下,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,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,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大范围干旱。

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,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,因此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,只有西部山区的伏牛山腹地的水分蒸发量较少,因此“靠天吃饭”成了河南农业的一大特点。为此,当地的百姓有着“五天不雨一小旱,十天无雨一大旱”的说法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1942年秋天,河南农户几乎颗粒无收。

历史上,河南也发生过不少旱灾。气象学家曾利用历史文献记载,查得最近1000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干旱事件14例(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,干旱区域覆盖4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),其中出现于不同朝代、不同气候背景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有8起。这8起中,3起以河南为中心。公元989年是中原地区干旱的典型,该年开封的年降水量推算为191毫米,为最近的50年所未见。当时是北宋初年,未见明确的饥荒记录;1585~1590年的大范围干旱持续了6年,影响最久的也是河南。当时是明万历年间,旱灾伴有大范围的饥荒;1637~1643年的干旱持续时间之长、受旱范围之大,为近百年所未见,河南省作为旱区中心所在,连旱7年之久。当时是明崇祯年间,呈现出“赤地千里无禾稼,饿殍遍野人相食”的凄惨景象。很多人评价:“明亡,实亡于万历”,崇祯更是它的最后一个年号。可见饥荒的蔓延与政治腐败、社会动荡不无关系。

“老天爷要收人了”是1942年灾情凸显时,很多老人说过的话。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们在面对那场天灾时的恐惧,时隔多年仍然让人心悸。然而,最终被饿死的300万人,是死于天灾吗?重温那段历史,答案是否定的。饥饿固然与自然灾害直接相关,但造成数百万人死亡的则主要是“人祸”:前期,征兵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转移出来,让耕地萎缩,征粮几乎将粮食搜刮得一干二净,使得当地的承灾能力非常薄弱;灾荒发生后,河南政府不肯将灾情上报中央,征粮也未减少,使得救灾的最佳时机被错过;灾情严重后,政府救济无力,使得灾民继续大量死亡。后来的事实说明,一旦政府采取有效措施,灾民的死亡便迅速减少。 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utohenan.com/news/1212/487850.html

相关阅读

关注河南汽车在线官微

购车咨询热线:0371-86122366
周一至周五 (9:00 - 18:00) 法定假日除外





本站推荐更多>>